集聚起民族复兴的人才大军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上传日期:2016-03-30 11:01 点击率:

集聚起民族复兴的人才大军

——写在《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出台之际

   

    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重要方略的有力推进。

  这是中国特色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党中央把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凝聚起磅礴的人才力量引领和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事关民族复兴的关键。

  人才发展每向前推进一步,发展动力就会更强劲一步。在“十三五”开局之际,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日前,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作为我国第一个针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综合性文件,《意见》的出台,标注着人才事业发展的新高度,使人才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向梦想阔步前行的中国,正迎来澎湃的人才原动力。

  把握世界大势,顺应事业要求,回应人才期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个国家,惟有变革图强方能迸发前进力量。

  一项事业,惟有勇于自新方能赢得制胜先机。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反复强调要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只要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创新优势,我们国家的发展事业就大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

  “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

  拳拳之心,殷殷之望。

  这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放眼国内外发展,用战略眼光审视中国发展坐标作出的科学判断——

  向内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无论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还是进行动能转换、推进供给侧改革,均需改革体制机制,以“人才红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向外看,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拂晓”,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竞赛正酣,高端人才成为竞赛的决定性力量。制定更具优势的人才政策,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决定着这轮竞赛的中国席位。

  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问题。破解这些瓶颈,必须深化改革。

  体制机制管长远、管根本。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制定一个适应事业要求、把握发展趋势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意见,成为时代的召唤。

  2014年,根据中央部署,中组部等10个部门开始了起草工作。此项改革被作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重要内容,列入中央改革办重点督办项目,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管理体制改革到评价、激励等机制改革,从强化保障到加强领导……《意见》立足国情、广泛借鉴,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协调推进,着眼于提高人才发展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擘画出中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清晰蓝图和宏伟目标。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认为,《意见》着力破除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彰显了中国在人才发展治理上的坚强决心和恢宏气魄,体现出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自信。

  聚焦创新驱动,突出“高精尖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打造创新人才的“源头活水”——

  用人才“高峰”撑起跨越脊梁

  去年12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一身“典雅紫”站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这让国人振奋的同时,也陷入深思:作为13亿多人的大国,为何我国本土人才在世界科学领域鲜有建树?

  从“李约瑟之问”到“钱学森之问”,再到“诺贝尔奖之问”,多年来,跨越时空的追问,直抵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核心: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稀缺。有统计表明,我国世界级科技大师非常匮乏,拥有的世界一流科学家仅有100多人,只占世界的4.1%。

  由于领军拔尖人才稀少,导致我国虽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但很多领域尚处在世界科技创新的“跟跑”地位,少有世界级科技成果。

  剑指人才培养中的顽疾,突出“高精尖缺”,《意见》给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抓手:

  ——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改进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方式。构建科学、技术、工程专家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

  ——完善人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探索实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下放科研项目部分经费预算调整审批权。

  对这些举措,社会各界纷纷点赞。

  “当前我国仍存在重应试教育、重知识灌输、轻创新创造的现象。”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浙江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表示,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创新的勇气,走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意见》列出的措施,从源头上激起了创新的“活水”。

  “这给了科学家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保障。”教育部人事司副巡视员赵丹龄表示,在支持基础研究方面,我国主要采取竞争性分配方式,而国外一般是以稳定支持为主。比如,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11年间,没观测到任何确定的引力波事件,但对项目的支持并没有停止。稳定支持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科研。

  一颗星照不亮一片天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归根到底要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着力于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意见》还在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培养技能人才、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方面提出了差异化的支持措施。

  “老观念里,从来没有说过做生意好、做企业好。现在《意见》提出,进一步营造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文化环境,认可企业家的创新价值,很受鼓舞。”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盛司潼高兴地说。

  树立科学理念,突出市场导向,坚持减繁除苛,根据不同领域、行业特点分类施策——

  放活人才开启中国“创时代”

  项目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没有任何所谓职称等级的硬性考核……作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管理上完全与国际接轨。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创造性得到淋漓尽致发挥。几年来,该所在《科学》《自然》等杂志接连发表论文,崛起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地标。

  宁静致远,静水流深。创新创造是异常艰难的智力劳动,只有人才全身心投入、长时间沉潜探索,才有可能取得突破。然而长期以来,一些问题却掣肘科研创新——

  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名目繁多、过多过滥,大专项套着中小专项,像一个个“俄罗斯套娃”。

  人才管理中存在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对科研活动“揭锅盖”勤,导致一些科学家“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人才评价中“行政色彩”过浓,出现“评上的用不上,用上的评不上”的脱节问题。

  ……

  “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渲染。”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中的这句话,无疑是科研人员普遍的心声:时间是科研人员最宝贵的东西。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用科学的制度设计,让科研人员全身心地工作,是对创新规律的最大尊重。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摒弃“管理”思维,让人才在学术天地自由成长,成为《意见》的改革着力点之一。

  简政放权转职能——

  《意见》提出,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

  西安交大微纳中心主任单智伟说:“过去受制于编制,我们只能用现有的人员来组建科研团队,但并非所有人员都能满足岗位要求。现在,《意见》提出下放用人自主权,将来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来优化团队组合,实现团队战斗力的最大化。”

  评价标准更科学——

  《意见》提出,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

  百花齐放,就得允许春兰秋菊各擅胜场。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陆亚林认为,“这样的调整,既是对我国传统人才评价标准的回归,也是评价标准、方法上的与时俱进。”

  强化服务聚合力——

  《意见》提出,理顺党委和政府人才工作职能部门职责,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人才机制,坚持对人才的团结教育引导服务。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看来,通过这些举措,可以破解人才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讲起来重视,实际工作力度不大的问题,促使全党上下、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对人才工作有清晰的思想认识。

  挺起“名利双收”,打掉创新“拦路虎”,破除流动障碍,以制度创新厚植创新之基——

  增强人才“获得感”激扬创新潮

  从取货到喷涂,从搬运到检测,诸多环节全由机器人完成……走进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成为现实,生产效率比人工操作提高5到10倍。

  机器人,被誉作“制造业皇冠上明珠”。隶属于中科院的新松机器人公司,依托中科院强大的人才优势,成立10多年来,不断冲破核心技术,改写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而且成为宝马、通用、福特等世界级企业的全球采购供应商。

  放眼全球,当前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从实验室到现实生产生活,一个科学新发现的应用、一个仪器或关键部件的研制、一个生产工艺细节的调整,都可能带来巨变。

  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大量人才,是科技成果主要产出地,然而,长期以来,很多研究成果在论文发表完后,就被束之高阁,不能转化为对产业的有力支撑,科技成果最终变成“陈果”。

  “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地面临的最大短板就是科技创新,这说明科技对产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严重不足。”江苏省新沂市委书记赵立群直言不讳,科技人员无法从科技成果中获取相应收益是制约成果转化的主要原因。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科技明星都用自己的创造获得了巨大回报。用财富效应激发聪明才智,既是市场规则,也体现公平原则。

  为使人才切实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在创新创造中获得财富、荣誉、地位,充分释放活力,《意见》从多个方面作出部署——

  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出台职务发明条例。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加大对创新人才激励力度。允许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转让转化。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

  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研究制定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政策措施,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在科技型企业兼职并按规定获得报酬。

  ……

  清晰的蓝图,有力的引领。

  “期待这些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加快全面落实。它不仅可以极大的激发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可以抑制科学研究的‘假大空’,在实践中验证真伪。”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西北大学教授范代娣说。

  “收入分配激励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重要手段。”河海大学教授赵永乐认为,《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政策,正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激励机制的短板提出的改革举措。

  改到真痛处,催生新活力。

  《意见》吸收了各地探索的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改革探索已在推进。地方先行者的探索,已经驱动“双创”脚步加快向前——

  在山东,科研人员加班有积极性了。2014年底,山东省科学院计算中心以技术入股,与一家风投机构成立了新公司。技术股有56%划给了研究团队。“干得好的话这些股权就是真金白银。”计算中心无线通信团队负责人舒明雷说。

  在上海,转化的科技成果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2015年,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共有15项新药研发成果成功转让,合同总额达8亿元,超过前5年成果转化总额。

  人才活力释放,正激荡创新引擎加速运转。

  把握历史机遇,广纳四方英才,增强事业吸附,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

  开放的中国释放吸纳全球人才强劲“引力”

  离开纽约3年多后,32岁的斯坦福海归博士刘自鸿凭借在深圳研发的全球最薄柔性显示屏,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幅广告屏幕。这项“比头发丝儿”还薄、同丝绸一样柔软的显示屏技术,有望开启显示技术的全新时代。

  刘自鸿的“回归”得益于深圳实施的人才引进计划。截至去年底,深圳累计引进“海归”人才近6万人。因为人才的助力,多年以后,深圳人自豪地打出诸如“华大基因”“中兴”“华为”牌时,才发现多年前那篇曾引发网络热议的博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并没有预言成真。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穿越时空,回望中国唐朝长安城里,不仅有不同肤色、不同穿着、不同语言的外国人前来求学,也有外国人被授予官职。唐朝因开放、包容而聚人才,也因人才集聚而兴盛。

  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通过招商引资、购买设备、市场交换技术等方式,只能引进一般性的技术。而引进国外高端人才,通过人才之间的交融与互鉴,推动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文化,是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

  时代场景的转换,意味着历史使命的更替。今日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变从13亿人中挑选人才为从70亿人中挑选人才,成为赋予的新使命。对此,《意见》着眼于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释放出中国的强劲引力——

  吹响进一步扩大人才开放的嘹亮号角。《意见》强调,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

  勾画出享受全球“人才红利”的科学路径。《意见》不仅提出要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同时提出,扩大来华留学规模,出台学位研究生毕业后来华工作的相关政策,使引才路径更加拓宽。

  筑宽海外人才发挥作用的事业舞台。《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外籍科学家领衔国家科技项目办法。完善引才配套政策,解决引进人才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

  “人才竞争优势最终体现在制度竞争优势上,”国家外国专家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高翔表示,《意见》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体现了国家人才战略的全球化发展思路,必将加快制度优势形成,给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新的活力。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世界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3次著名的经济追赶:美国对英国的追赶、日本对美国的追赶、韩国对西欧国家的追赶。3次追赶的背后,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实施人才优先开发战略。

  改革体制机制,让人才活力澎湃奔涌。这必将推动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赛跑的“身位”不断向前,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加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