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围绕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积极工作,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创新探索“一三三”支部工作法,全面提升党支部战斗力。
“一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三措”为平台制度措施、激励措施、地方服务锻炼措施。“三为”为平台贡献力量,为三农服务产业,为人类健康助力。在学校和学院党委坚强领导及指导下,2018年重点实验室党支部获成都市教育工委 “成都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0年获批“四川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立项。
引育并举 为乡村振兴持续输送人才
党支部注重理论学习常态化。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建述职评议、民主评议党员等相关制度。始终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专题研讨等形式进行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切实落实支部书记、支委带头学、带头讲和带头做的“三带头”制度。把支部党员思想统一到学校和学院的发展上,凝心聚力,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地方服务方面共同发力,争取更好成绩。
通过抓优势、讲特色。奋力打造特色杂粮和肉类加工一流科研平台,强化平台的硬软件建设,以平台为依托,对内对外吸引优秀人才。支部成立以来,共吸引海内外青年博士人才24名。党支部积极发展科技特派员,让党建成为凝聚人心的“强磁场”,使党建引领“融进去”,科研创新“活起来”,以科技服务地方,让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真正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乡村振兴持续输送人才。近年来5名支部成员获聘国家岗位科学家、四川省特聘专家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称号。2名支部成员获得党员示范岗称号、支部书记获得双带头人称号。以支部党员为主要力量的团队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及省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7项。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人才培养。要求党员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党建“反哺”育人,提升育人实效,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通过创新开展“全产业链”发展服务地方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学校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建育人功能,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加快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支部成员悉心指导、哺育学生,带领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种专业技能竞赛获奖24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21篇,撰写发明专利26项。
三措并施 提升高质量人才党员示范力
坚持三措并施,全面提升优秀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措”,即平台制度措施、激励措施、地方服务锻炼措施。
搭建平台管理制度,包含学术交流,仪器设备培训共享、传帮带等。通过党员学术交流制度,实现党建与科研的双提升。为进一步吸纳优秀人才,搭建科研高地提供了硬件保障。通过传帮带制度,抓团队,讲传承,通过以老带新,使新进教师快速融入团队。同时,深入挖掘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治学育人的典型事迹,搭建传帮带制度,以激励、引领青年科技人员做好科技报国、科教兴国。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实现科研氛围与工作作风的双改善。充分结合教工党支部工作实际和人员情况,制定可考量、可操作的考核制度和考核细则,突出考核导向,促进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同部署、同督促、同奖惩,实现共同促进。
树立典型提升内驱,下沉一线锻炼人才。支部要求所有党员同志深入一线,经常赴凉山、甘孜、西藏等贫困边远山区,围绕杂粮种植基地建设、畜禽养殖和加工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助力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通过党建与科研的双促进,让支部党员下深一线,以先进典型为示范引领,实现科研氛围和工作作风的提升,增强科研人员对自身工作和社会服务的认同感、价值感和使命感,通过地方服务锻炼人才,进一步凝聚人心,增强使命。
经过多年建设,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服务民生、大健康产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科技力量。重点实验室坚决贯彻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5名支部优秀党员成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人员,在四川昭觉、美姑和重庆巫溪等地开展工作。平台专家每年深入企业数百余人(次),提供技术咨询服务200余项(次),解决技术难题近百项,技术培训千余人次;每年参与向政府提供决策咨询食品安全应急、建言献策、产业调研等工作百余项。通过党员教师定期开展仪器设备的理论和现场培训,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每年开展培训20次,涉及仪器设备30余台,学生500人次,助力高水平成果产出,服务学校人才培养。
三有三为 助力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要求支部党员三有三为,推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一是心有团队,为平台贡献力量;二是心有担当,为三农服务产业。累计服务或联系地方企业60余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0余个。示范推广新品种10余个,新技术20余项,累计推广面积500万亩以上,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有效促进了成果转化。特别是疫情下,支部党员主动作为,带头编写了《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卫生安全防控指南》,成为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农产品加工食品产业领域的第一个指导性技术文件;三是有情怀,为人类健康助力。重点实验室党员围绕特色杂粮和肉品加工等产业,围绕产业,制作“小苦荞,大营养”“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等科普视频,在四川科普、食品加公众号、实验室网站等宣传,累计点击量达20万次以上。